发布日期:2025-03-06 13:09 点击次数:118
在阅读此文前,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。
本文章内容均有可靠的信息来源,相关信源加在文章结尾
【前言】
2008年,张旭豪创立了“饿了么”,一个为懒人提供外卖的平台,风头一时无两,可是七年前,他却将这个辛苦建立起来的“帝国”卖给了马云,套现了665亿人民币。
今天的他站在巨额财富的背后,回头看曾经的创业故事,是否会产生一丝后悔的情绪?一个曾经无所畏惧的创业者,到底有没有在这场交易中,付出某些他无法承受的代价?
【出售饿了么】
现如今外卖已经成为每个城市人的日常,而在2008年时,它甚至是一个崭新的市场,空白且充满潜力,张旭豪似乎一眼看到了未来。
正是因为这种前瞻性,他才有了最初的创业灵感,那时人们外出就餐的成本和时间都不容忽视,对很多学生和年轻人来说,能够躺在床上等着美食送到面前,简直就是天赐良机。
外卖市场的潜力并非一开始就显现出来的,而是他敏锐的洞察力帮助他抓住了这个机会,很多人往往是因为没有看到未来的机会而错失良机。
他并非什么商业奇才,但懂得如何捕捉趋势,知道市场可能在未来几年发生什么样的变化,他的第一步,实际上是基于对外卖市场未来潜力的认知。
所有人都知道,外卖市场竞争激烈,尤其是像“饿了么”这样一个起步较早的平台,它的竞争者美团也并不简单。
这个后来崛起的外卖巨头,迅速抢占了市场份额,这让他面对巨大的压力,这些挑战,特别是在2015年美团与腾讯的合作后,美团的竞争力大增,饿了么面临的挑战进一步加剧。
在美团的竞争压力和饿了么面临的资金短缺困境下,张旭豪最终选择接受阿里巴巴的收购提议,及时止损、选择收购,也是一种理智的应对方式。
2018年,饿了么以66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被阿里巴巴收购,这一收购让张旭豪得以套现,并且获得了更强的资本支持,使得饿了么能够继续发展并巩固其市场地位。
市场环境总是会发生变化,能够顺应变化并在竞争中存活下来,才是关键,他最终将呕心沥血的“饿了么”出售给他人,这让我对他创业之路产生兴趣。
【创业的始末】
张旭豪的家庭背景对于他的创业故事影响深远,祖父是“纽扣大亨”,父亲在商业上也有不小的成就,这样的家庭背景可不是什么普通人家所能比拟的。
他从小就接触到商界的种种,耳濡目染,早早地对商业世界产生了兴趣,大部分人可能会觉得,他根本不需要再去创业,家族的生意早就够他吃一辈子了。
他显然不想做一个“继承人”,而是要做一个创造者,很多创业者的动力,除了“要赚钱”这一目标外,还有一个就是“要证明自己”。
他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去成就一番事业,这种动力有时甚至比财富本身还要强大,尤其是对于一些有家族背景的创业者来说,成功不再只是为了家族的延续,而是要向世界证明。
这种心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有点难以理解,毕竟,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那么强大的背景,做点事、赚点钱就觉得已经很不错了。
张旭豪创办“饿了么”看起来顺风顺水,毕竟他已经看到市场需求和潜力,平台也顺利上线了,发展势头良好。
但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,尤其是创业初期,最考验的就是资金和资源的积累,他创业早期其实并不顺利,团队人数也少,资金更是捉襟见肘。
这么一个有眼光的年轻人在创业资金上出现困难,这就是创业的残酷性,光有创意和激情是远远不够的,还得有真金白银的支持。
在最初的创业阶段,他面临的就是典型的资金困局,为了给饿了么注入活力,团队几乎倾尽了所有资源,但是市场的竞争如此激烈,很难轻松取胜。
一次“创业大赛”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,这场比赛让他的团队获得了朱晓龙的投资,为“饿了么”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。
很多初创企业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成功的,失败和挫折是每个创业者必须面对的挑战,他的成功是因为他能在困境中坚持并找到解决办法,这种从困境中走出来的能力,正是他后续创业的基石。
那“饿了么”的灵感究竟是怎么来的,这让很多人好奇,毕竟外卖这种事情现在再正常不过,但在2008年,外卖市场甚至都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平台。
张旭豪的灵感来自他大学宿舍的一个看似平常的瞬间,当时他和室友们正在忙着玩游戏,突然肚子饿了,但饭堂早已关门,出去也太麻烦,大家纷纷开始抱怨。
这个灵感真是个“意外的惊喜”,他只是从一个简单的困境出发,懒得出门、吃不着饭,开始思考为什么没有一个平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,这才有了外卖平台的雏形。
这个创意很简单,但能够付诸实践却不容易,在没有资本的情况下,带领团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,从最基本的需求出发,最终成就一番事业。
这个灵感的成功,更多是依赖张旭豪对市场的洞察,他看到了大学生群体的需求,也洞察到外卖市场未来的潜力,这让我好奇他出售“饿了么”以后的道路。
【出售之后的新出路】
张旭豪拥有了足够的财富以后,没有选择“躺平”,反而继续保持了高涨的创业激情,在卖掉“饿了么”之后,继续找寻新的机会。
在我们看来,他已经成为了人生的“人生赢家”,但他认为真正的成功不止是金钱的积累,而是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持续创造价值、实现理想。
很多人在面临巨大的财富之后,可能会丧失前进的动力,而张旭豪却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性,他把自己卖掉“饿了么”的这笔财富当作一个跳板,而不是终点。
这种心态其实并不常见,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达到了某个目标就停下脚步,他显然没有迷失自己,他的目标已经不止于此,希望在更大的舞台上继续打拼。
就像很多创业者一样,面对过往的成功,渴望的是能在新的领域找到突破,不是坐享其成,张旭豪的转型其实也并不意外。
他看到了自己能够去触及的更大蓝海,真正的创新精神,不是从创立一个公司就停下,而是不断发现机会,随时准备迎接下一个挑战。
那张旭豪的“新出路”是什么,这让我们好奇,他将目标锁定了一个看似与外卖完全无关的新领域,那就是高尔夫。
这是一个跳跃性的转型,从人们日常消费的外卖市场,转向了属于社会精英阶层的高尔夫圈,这似乎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世界。
外卖满足的是快节奏、高需求的现代都市生活,而高尔夫则是更为休闲、专注于健康和享受的运动,他并不是简单地进入高尔夫产业,将目标定在了让这项运动“平民化”的宏大愿景上。
他想要改变高尔夫作为“精英运动”的固有形象,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这项运动,这是商业上的一次转型,也是自己一次社会价值的实现。
他强烈的认为让更多普通人能够玩得起高尔夫,这是一项具备社会责任感的目标,这种理想主义的驱动,让张旭豪在转型的过程中找到了新的动力,也让他避免了做大富翁后的职业倦怠。
这种转型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,高尔夫本来就是一个高端、低频的运动,价格门槛高,受众相对狭窄。
他希望把这一市场进一步扩大,打破现有的消费模式,让更多中产阶级甚至普通家庭也能参与其中,这种思维转变和战略眼光值得肯定。
张旭豪的商业眼光和执行力并未因财富而停滞,利用自己的成功积累,在转型中找到了新的出路,这可能才是他真正追求的成功,在自己关心的领域里引领变革。
他的故事是一段创业传奇,也是一种敢于创新、敢于挑战常规的精神象征,从“饿了么”到高尔夫的转型,看似不同的两种选择,实则都显示了他深谙市场规则的商业眼光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,这是建立在他对市场有着清晰的理解和对未来的精准判断之后,做出的决定。
创业者往往面临着从创业初期的激情到中期的疲惫,再到后期的迷茫,他显然并不满足于赚取一笔丰厚的财富,想要实现自己的价值,寻找更深层次的满足。
【结语】
张旭豪的创业经历并没有因为卖掉“饿了么”而画上句号,反而是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。
从最初的创业困境到最终的财富自由,再到如今他对高尔夫领域的深耕,他展示了一个成功创业者的另一面,永不止步的探索者。
中国经济时报————套现100亿以上的80后巨鳄:王麒诚与张旭豪
澎湃新闻————出手就烧1.5亿,饿了么张旭豪的高尔夫培训是个好生意吗?
东方财富网————饿了么股权变更:原创始人张旭豪不再担任法人
界面新闻————饿了么股权变动正式完成:张旭豪退出,饿了么正式归马云了!